面对新时代国家和人民赋予上医的使命,希望广大校友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共同书写上海医学院的新篇章。
学校明确支持力度,新建机构也要明确目标任务,这是双向承诺。四、有始有终先不提善始善终,而是从有始有终做起。

是课堂的大,能触动学生灵魂的思政课,不能光靠课内灌输,而是要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社会课堂的圈层效应。高校服务国家和地方,最根本最长远的贡献是人才输送。人才输送工作也绝不只是选调生。对在校生要提早开展实践实习,邀请选调生回家给学弟学妹讲最生动的国情社情,讲最鲜活的成才观就业观。提升师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不是靠文字、看评测,最终要看结果、靠实效。
全校务必形成言必行、行必践的勤勉务实作风,一定要戒除说过就算做过的情况。比如,解剖分党委书记会议这只麻雀。副院长熊易寒介绍学院对外联络工作。
苏长和作学院发展报告,刘季平主持。学院学生向出席仪式的13名退休教师献花致敬。苏长和向参会嘉宾介绍学院发展概况,回顾复旦大学政治学的百年发展历程。本次论坛是第七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和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
11月11日至25日,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政治学学科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成果展览、学术会议、书籍出版、院友论坛等活动。士者共话环节,李中清、吴心伯、徐勇、宋宝儒、向义海、李方明先后作大会主旨报告。

陈先生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殖民地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南北经济关系等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中国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院长陈岳,政治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北大-复旦-吉大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单位代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986级院友徐勇致辞。裘新、林尚立、陈冬村与2001级国务学院全体本科生代表封励致辞。第四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院长论坛举行11月18日,第四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院长论坛举行。
马余刚致辞苏长和介绍熊易寒介绍李中清演讲吴心伯演讲徐勇演讲宋宝儒演讲向义海演讲李方明演讲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100周年志庆大会举行11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100周年志庆大会在相辉堂举行。论坛由1994级院友尹凡主持。既有前辈鸿儒挥毫泼墨,书写百年政科历史;又有新学子笔力铿锵,描绘明日学院未来。泰国兰实大学副校长Pitchayaphant Charnbhumidol、蒙古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院长Javzandolgoryn Battogtokh、缅甸仰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Thida Aung、越南河内大学国际关系学系院长Nguyen Thi Minh Tien、越南人文社科大学学术事务部主任Bui Thanh Nam、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Zafar Nawaz Jaspal、俄罗斯圣彼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Irina Novikova、俄罗斯圣彼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Dmitry N. Baryshnikov、前肯尼亚驻南苏丹共和国外交官、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讲师Cleland Leshore、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学院副院长Sebastian Bersick、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发展研究所院长Rath Sethik、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Semiarto Aji Purwanto、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发展研究学院前院长Degefa Tolossa、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Riccardo Pelizzo、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Srikanth Kondapalli、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handra Lal Pandey等立足本国发展实际与当前国际形势,分享了对于政治世界的治理与秩序的思考。
这尊雕像由国务学院2001级全体本科生捐建,雕塑者陈建旺精心制作。群星共话环节,马毅、苟燕楠、张戎、顾靖、刘伟、荆勇6位院友与蒋昌建围绕各自工作经历以及复旦教育对其工作产生的影响展开对话。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大学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系主任围绕论坛主题政治世界的治理与秩序作交流发言。赓续政治学脉 共绘学院未来——国务学院政治学百年志庆师生书画展作品展示11月15日至25日,由国务学院工会组织的续政治学脉 共绘学院未来--国务学院政治学百年志庆师生书画展在文科楼大堂展出。
活动共征集书画作品计27幅,作者主要包括学院离退休教师、在读本硕博学生和教职工子女。持续一周多的复旦政治学百年志庆系列活动,以展、志、文、会、友为主轴,用学术之魂串联学科百年发展历程。国务学院教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23年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孙关宏,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许征,以及全国兄弟院校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外国院校的领导和代表,世界各地的院友,关心、支持复旦政治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教师和学院师生等出席。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士派院友论坛举行11月17日,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活动之士派院友论坛在邯郸校区光华楼东辅楼举行。老教授代表竺乾威、桑玉成、徐以骅、臧志军、陈明明向青年教师代表授院徽学术印章,青年教师向老教授们献花、行学术传承礼。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尹凡主持副校长马余刚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复旦大学政治学和学校发展的院友表示感谢六位国内高校博士生进行优秀论文汇报展示学科周科普讲座:数字化的经济社会影响11月24日,复旦大学教授寇宗来为作题为数字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的科普讲座。
复旦经济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参建单位包括经济学院、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管理学院、大数据学院、六次产业研究院等单位。他相信,机器人的未来属于中国,中国应用的机器人大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总和,高端制造业迅速提升的同时,有人会因此失业。
金力张国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国兴出席并致辞。胡安宁致辞在主会场论文报告环节,徐弘毅等六位国内高校博士生依次进行优秀论文汇报展示。
在不同领域的观点碰撞与交锋之间,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字经济研究团队执行负责人杨燕青主持论坛。1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昂作工时减少改革的意外后果的学术报告,共30 人线下参与。同学们纷纷表示,科普讲座让自己对数字时代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
报告视角独特,旁征博引,引发了与会老师和同学的强烈共鸣。首席经济学家、投资人及企业领袖进行集体讨论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讲座: 聚焦自动化发展的新技术与新挑战11月22日,201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钦定讲席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 Christopher A.Pissarides )在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黄浦院区作题为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labour market(自动化发展的新技术与新挑战 ) 的主题演讲。
然而,新技术也会导致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包含工作的创造与消失。现场观众和皮萨里德斯教授互动交流复旦博士生论坛经济分论坛:关注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分论坛在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
他提出,经济增长由技术驱动,重大的技术变革能够创造新产品,改变生产方式,提升生活水平。共450 名学者和业内人士线下参会。
2023年11月18至24日,经济学院、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联合举办经济学学科周系列活动,聚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讲座研讨、高端论坛、学术年会等活动,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扩大经济学科影响力,推动经济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生院副院长胡安宁在致辞中表示,博士生论坛经济分论坛为广大学子参与学术研究、解决经济现实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希望大家在论坛中学有所获,形成良好的学术品位,在脚踏实地的同时看得更远。论坛在各平台直播数据情况总计观看超过200万人次。他把深刻的经济学规律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字化对组织、企业、个人的影响,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如何迎接数字化时代这个重要问题。
黄奇帆、朱民、王忠民、海闻、张军等特邀嘉宾发表主题演讲当日下午,多位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投资人及企业领袖汇聚一堂,围绕如何破解债务约束资本赋能: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等话题进行讨论。论坛以探索新引擎、开创新局面:要素市场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为主题,邀请众多经济学家和业界代表齐聚,洞察全球经济周期分化特征,以服务国家经济战略为主旨,探索中国经济新引擎和要素市场改革,论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研究高质量、高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在交流互动环节,皮萨里德斯就AI的产能率、信任危机、逆全球化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寇宗来经济学学科周系列学术讲座顺利举行11月2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真作题为作为托宾税的资本利得税楔子及其对内幕交易的抑制的学术报告。劳动力如何适应经济结构性转型?怎样才能让所有人共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他认为,无论是公司还是工人,都不可能对失业风险做到完全规避,然而新技术也将创造出新岗位,随着自动化新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在减少工作时间、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创造大量新就业。